欢迎来到公海欢迎来到赌船710-首页|欢迎您点击
我的“海院”记忆:我们躺在一片麦田里,仰望蓝天
2021年01月15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海海事大学创立 110 周年了!在海大的校园网、官微里,校庆如火如荼;外滩的大屏幕上,海大的校庆贺词,熠熠生辉, 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浦江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学子们手捧校训,表白心声。

外滩的大屏幕上,海大的校庆贺词,熠熠生辉


此时,以海大子弟的角度,说说自己眼中的海大。毕竟我们与海大有着天生的渊源,海大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半个世纪,我们也见证了海大一步步走来的身影。

海大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半个世纪,我们也见证了海大一步步走来的身影


1962 年,我们跟随父亲冯蔚然,从大连海运学院来到上海海运学院(简称“海院”)。当时的海院一片荒凉,学校四面都是庄稼地,田野中间矗立着几栋宿舍楼、一幢教学楼、图书馆和大礼堂。虽然也有一个大 门,但“条条小路通罗马”,形同虚设,完全开放。放学了,我们就躺在一片麦田和芝麻地里,仰望蓝天,对着大礼堂顶上赫然的八个红色大字,高声朗读:团结紧张,严肃活 “发”。那时,小学三年级了还没学过“泼” 字,我们莫名地神气,兀自地骄傲!

民生路校区校门


我们上学从海院到东宁路,乘车有五站,民生路、十八间、六号桥、其昌栈、浦东南路,车费二分钱。为了省钱吃一根棒冰,我们经常步行,绕着田间小道走近路,从六号桥到十八间,开始有一个接一个的碉堡,我们总是好奇地从枪眼往里看,除了黑乎乎的没发现什么有趣的。穿过弯弯曲曲的煤渣小路,拐过最后一个碉堡,就是学院的大门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碉堡都被夷为平地了。

这是1962年,我们来上海的第一个家


我住在一栋教师宿舍楼里,出门就是海院的大礼堂,大礼堂是多功能的,平时是大食堂,开大会是大会堂,看电影是电影院,开晚会是大舞池。文革时,我们成立了海院子弟小分队,被邀请到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老师和学生们观看几个小不点瞎蹦跶,跳了好几个舞蹈,其中一次,我们全体呼啦一下子一字开,赢得了满场的惊呼和掌声。那时心里的得意,现在都能感受到。那里留下了我们小小少年的放肆和欢声笑语。

想起在门口分馒头的情景


我家住在一楼,窗外就是海院最早的游泳池,池水碧波荡漾。除了冬季,我们一年三个季节都泡在里面,春季时泳池还没换水,我们就急不可待下水了;秋季也不换水了,我们仍然和泳池里的青蛙同泳;所以,潜泳、蛙泳、仰泳、自由泳各种花式都不在话下。在这所航海家的摇篮里,我们从小就是摇篮襁褓中的宠儿。

民生路校区游泳池


后来,海院在长田新村盖了楼,老师和家属们都从学院搬出去住了。每到周末,校车都会专程到新村,接我们去学院看一场电影,每个周末都像节日,大人小孩欢天喜地,穿戴打扮呼朋唤友,呼啸着往学院进发。那时能看免费的电影,是很大的福利了,我们的优越感爆棚,幸福指数一路飙升。感谢海大给了我们粉红色的童年。

莘莘学子


往事如烟,转眼海大 110 周年校庆了, 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和那些执着于学术的老教授们。他们的脸庞身影和笑容,都一 一浮现在眼前……他们在海大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乃至一生。在航海业极其落后的彼时,他们从学科的创建,到教材的编写;从孜孜不倦的备课,到课堂谆谆的教诲。这里有他们奋斗终身的事业,他们全情投入无怨无悔,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海大。值此校庆之际,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临港校区,从老校移植过来的香樟林


百年坎坷,百年沧桑。海大这艘“航船” 颠簸在时代的大潮中,穿云拨浪穿越百年来到今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年的海院已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了,学校已搬迁至美丽的临港新片区了,不变的永远是航海的情怀,不变的永远是上下求索的痴心。祝福海大如雄鹰展翅高飞!祝航海家的摇篮里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海上俊才!祝您带着老一辈的期望再次扬帆起航!

作者:冯晓婷,上海海运学院教授冯蔚然之女


  • 临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近沪城环路古棕路)  邮编:201306
  • 港湾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600号(近金桥路) 邮编: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