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作者:杨淑英(63级水运财会专业)、编辑整理:李飞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水上运动的地方,自上海开埠,划船运动便是外侨最早开展的体育活动之一。此后,上海划船总会在外滩成立,至1953年,更名为上海划船俱乐部。1956年,上海划船俱乐部由迁至现徐汇滨江附近,成为人民政府接管上海后的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引入多项航海运动,1958年更是列为第一届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院也提出了“水陆并举”的体育运动方案——虽然当时专业调整之后,学校的航海专业已经全部迁往了大连,但丝毫不影响大家水上运动的参与热情。
1963年9月,学校武装部贴出布告,宣布成立上海海运学院划船队,自愿报名参加,当时水经水管系报名的人很多,最后只录取了16名男生8名女生共计24名同学,由蔡正平老师帶队和日常指导。划船队成立后,蔡老师给我们开会,强调学校开展划船运动的意义,勉励大家刻苦训练为校争光,因为帆船舢板运动属于国防体育项目,所以学校划船队由武装部管理。
蔡正平老师和学校首届首届划船队队员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女排异军突起,“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方法给当时的国内体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划船队自然也不例外,每个队员都怀着极大的热情,铆足了劲,刻苦练习划船技能,力争在大学生运动会上拿出好成绩。在训练安排上,划船队平时早上6点到7点在学校训练,星期天由学校安排退役的海军军官在上海市航海运动俱乐部训练,寒假期间更是吃住都在航海俱乐部。
首届首届划船队队员的8个女队员
对于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航海运动的初学者来说,体力耐力是一个要面对的“拦路虎”,为了提高身体耐力,队员每天六点钟在学校操场集合后,男同学跑步3千米,女同学跑1千米;女同学跑完后加练俯卧撑和跳绳,男同学则是引体向上。尽管每个人都累得精疲力尽,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动摇、退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家也渐渐适应了训练强度。
部分校划船队男队员
说起训练项目,划船队除了要学习帆船的结构外,还要学习船桨的正确使用——“水上平,水下直”,即桨在水面以上时,桨面要与水面平行;而桨在水面以下时,桨面要垂直于水面,这样划船时,这样船前进时阻力小,速度快。此外,还有手旗旗语训练、水手结训练课,以便两船相距较远时,用手旗交流。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校队的寒假封闭集训,至今还记忆犹新,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开始早锻炼,七点一刻吃早歺,八点钟正式开始训练。十一点钟结朿。十二点钟吃午饭,下午一点开始训练五点结束,六点吃晚饭,晚上七点到八点总结当天的训练情况,九点睡觉,一天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受当时条件所限,航海运动俱乐部早上洗漱只能用冷水,冬日的上海,黄浦江的风刺骨钻心的冰冷,好几个女同学都不敢用冷水洗脸刷牙。记得第一天训练,教官就给年轻的校队来了个下马威——连续划桨500下,虽然天气很冷,但大家依然跟着教官的指令整齐地划着桨,好不容易划到490下的时候,教官突然说:同学们,前面那艘船上的反动分子杀了我们的父老乡亲,准备逃走,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不能让他们逃走,要追上他们,抓住他们,为父老乡亲报仇。教官说:很好!再加划500下!我们一听都呆了,但是没办法,只能听教练的。第二个500下完成的时候,所有人浑身湿透,竟如同生了一场大病,浑身没有一点力气,因为训练量太大,但大家都没有胃口吃饭——虽然航海俱乐部的伙食还是很好的。此外,集训队的教官还给大家讲解了在各种风向海况下帆船怎样有效地前进,如顶风顶水的时候,帆船只能走S型;顺风顺水时,只要把帆撑着,不划桨船也会前进。
集训队的训练对每个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虽然艰苦,但同时也充满着团队生活的温馨和快乐,碰到下大雨的天气,不能在室外跑步,教官就让我们在航海俱乐部的大楼里跑步,这幢大楼四层楼高,走廊很长。遇下雨天,我们就从一楼跑到四楼,穿过走廊,从四楼跑到一楼。再过走廊,就这样从一楼到四楼,四楼到一楼的循环跑,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大家就喊着口号,手拉住楼梯的扶手一步一步的走上去。
由于训练的确很苦,部分女同学因为身体原因和各方面因素,不得不退出了划船队,我们女队员原来有8人,到最后只存下我和其他两个女生。
经过寒假的集训,大家的基本技能已基本娴熟,于是1964年上半年,学院为了锻炼队员技能,决定派三艘小舢板从上海出发,首次远航太湖。
1964年8月,由蔡正平、梁宗瓒、刘镇传老师带队,计划从黄浦江畔的航海俱乐部出发,进入苏钖运河先到苏州,过太湖最终抵到无锡。于是我们三个女队员和十九个男队员分乘三队,每船八人,设一个舵手,六个桨手,一个瞭望员,浩浩荡荡从黄浦江向苏州方向进发,蔚为壮观,《新民晚报》还派了一位记者与我们一起出发,以便随时报道我们的远航情况。
我们出发的那天天气很热,气温很高,我们都穿了清一色的短袖运动衣和短运动裤。可两位老帅都穿长袖运动衣和長运动裤。 我们都笑话两位老师,这么热的天还这么注重养身——其实,后来大家才知道,水上运动往往紫外线强烈,穿长袖长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晒伤。
首航这一天全体队员都特别兴奋,不知不觉到中午了。三条小船停靠在岸边。老师拿出一听听的罐头食品发给我们当午餐。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武装部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听装罐头食品,作为早、中、晚三餐的食品。午餐后稍作休息,我们又开始前进了。下午三点左右,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不久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们急忙盖好船罩,然后跳入黄浦江中,只有那位记者先生,坐在船上,浑身淋得湿漉漉的。还好,雨下了一会儿就停了,我们都从水里到了船上,那个记者对蔡老师说:“我就不跟你们一起去了,你们回来后自己写篇稿子,我帮你们发表"。船上岸后,他就走了。那天的目的地是闵行,我们借宿在闵行的一个小学内,没有床。我们三个女生睡一间,老师和男生睡四个教室,没有床,我们就睡在教室里拚起来的课桌上。
第二天的航程相比第一天要顺利的多,天气晴朗,风也大小合适,于是大家升帆速航,
傍晚,船队已入淀山湖,舢板在风浪的颠簸中急驶,夜幕降临时,我们到达对面的商榻镇过夜。大家用几块砖头把大锅支起来,煮了一锅南瓜面条汤。可能是因为累了,清淡的南瓜面条照样吃得很香。经过四天的艰苦航行,划船队最终到达了烟波浩渺水共天的太湖,虽然期间,发生了桅杆断裂、落桨等小事故,但依然阻挡不住大家兴奋的心情——我们征服了太湖,我们创造了海院历史上的第一,不少同学兴奋的跳下水欢呼,让我不由得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句话——“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也许人在身体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遇到的事才会记忆深刻。
归航我们选择了从太湖经苏州河返沪,三艘船队一路上引来了不少市民沿河驻足观看,并给大伙加油鼓劲,也算是苏州河里难得一见的景观。船队最后穿越外白渡桥,到达黄浦江,靠泊民生路码头,远征太湖的航行胜利结束。回校后没过几天,《新民晚报》刊出了记录学院划船队远征太湖的文章——《遨游太湖三百里》,也算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海运学院划船队杨帆太湖
1965年开始,受政治运动影响,划船队训练时断时续,但仍有坚持;1966年,文革开始,学院划船队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训练活动全部停止。
”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在划船队的几年中,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长了许多知识,学了不少本领,身体也比以前强健了许多,受益良多。划船队的苦、训练时的累、训练时唱的歌、训练时在一起的人,都会成为生命当中不可磨灭的烙印。